欢迎光临北纬30度地理标志官方网站官网!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2024-05-08 13:43:40 人气:113

来源:人民政协网官网 作者:连玉明  

结合学生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是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思政教育的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要求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特点、课程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高质量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应是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思政教育的方向。

要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引导青年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意义重大。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引用典籍和经典名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新时代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要用好马克思主义学院这个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首先,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问题、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做好“两个结合”的研究和阐释,为上好高校思政课提供多角度的学术支持。其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思政课内容建设,切实提升课程的思想性、政治性、文化性和传承性。再次,改变过去填鸭式、说教式思政课弊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生动鲜活的素材,推出一批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精品思政课,让学生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中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

要建好用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依托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纪念馆、影剧院、考古遗址、文化书院等载体,建设一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扩大思政育人空间。在“用”上见成效,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进实践教学基地,把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高端研学结合起来,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使文化建设与思政教育形成协同效应。

要通过科技赋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一是把握科技发展新趋势以及青年成长规律,主动适应“互联网原住民”一代的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加快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资源数据库,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对接共享。二是创新元宇宙、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创新“沉浸式”思政课形式,让青年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和使用学习资源。特别是把我国系统整理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古籍文献,纳入高校大思政教育资源数据库,支持和鼓励相关机构向高校提供古籍资源共享服务,让青年学生在读古籍学经典中接受思政教育。

(作者连玉明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