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北纬30度地理标志官方网站官网!

关于人类使用茶叶和白莺山茶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5-04-09 19:16:57 人气:65

作者:中共云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临沧市社科联专家  孟锡宏


人类认识和使用茶,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当时人类为了生存食用植物的根、叶、花、茎。“神农尝百草”是人类使用茶最早的传说。从东汉末年(约公元三世纪)开始,茶作为一种饮品原料开始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东晋人常璩撰写的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首次对茶叶进行了记述。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的记述,进一步说明了茶的原产地是中国的西南地区。但古时人们饮用的茶不仅仅是今天所说的茶叶,还包括茱萸、桑叶、枸杞、芥菜等。虽然唐宋时期就有阿拉伯商人将茶叶、瓷器等商品运往欧洲部分地区销售,但是茶叶、咖啡等饮料走进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则是在世界近代史(十七世纪中叶)欧洲人殖民扩张以后的事了,因为这些饮料的原生地和生产地都不是欧洲地区。


云县是茶叶的原生地,至今仍然保留着大量自然生长的野生茶,全县各地茶农所种植的茶叶也是自然演化而来的原生茶。澜沧江右岸的大丙山(古称阿伦山)地区,这里最高海拔达2813米,是名副其实的原生茶基因库和博物馆,这一地区涉及云县三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200多个自然村,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达数百万株,许多古茶树的树龄达千年以上。其中漫湾镇的白莺山、核桃林两个行政村境内,有12个品种古茶树,达百万株之多,其中10个品种是野生或通过驯化人工种植的原生茶,只有两个品种是附近地区引种过来的。


野生茶在大丙山(古称阿伦山)地区生长繁衍已有上万年。追溯到数百年前,这里的先民主要是傣族、布朗族等民族,茶叶作为饮料,甚至商品的历史也就五六百年。笔者查阅了《云南通志》《顺宁府志》《云州志》等许多史志资料,关于茶叶和人们种植、销售茶叶方面均鲜有记载。最早有记载茶叶的志书是1904年光绪《顺宁府志》,也只是在《物产》篇有只言片语的记述,1915年云县知事张肇兴先生在《云县志》手稿中有“民国提倡始种植,北区丙令等处年产约千数百担。北区阿维(今白莺山一带)旧植大茶树一种(指今天所说的本山古树茶),又名宝红茶,叶粗味浓,向销下关(今大理),转运中甸、迪庆(泛指今香格里拉、西藏一带)一带”。根据地名变迁、最早有据可循的资料是清朝雍正年间(十八世纪中叶)官府在云州(云县古称)驿站中设茶坊。清朝中期,云南著名诗人袁谨在《云州竹枝词》中有“龙洞坡头井水煮,烹茶煮酒旧知名;北河味好南河淡,怎似沙窝色最清”的诗句。云县地名中与茶有关有三处,分别是茶房乡,由古驿道上的茶坊演化而来;爱华镇的老茶房村和茂兰镇的茶房村,由驿站黄土哨上的茶坊寺演化而来。从清朝中期开始,阿维(包括今白莺山)地区茶叶通过澜沧江古渡口和茶马古道,北上大理、丽江,销往香格里拉、西藏一带;东出昆明,销往中原地区;西南销往夷方地(今缅甸、泰国、老挝等地)。


从以上资料得出的结论是,云县是茶叶的原生地,野生茶树在澜沧江西岸的白莺山地区繁衍生长已经有万年以上的历史。从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期到清朝以前,居住在这里的人类先民是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白莺山”的古称是“摆夷山”“摆夷”是对傣族、景颇族等民族的古称。古阿维地区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历史在六七百年左右,千年以上的古树茶都经历了从野生到人类管理的过程。人们把茶叶作为一种商品、以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历史约有300年。清朝咸丰年间以后,阿维地区的新村街、大河街集市上大量出现茶叶产品。为了方便茶叶的销售和运输,人们集资在大河街附近的阿维河上修建了石拱桥,修建了道观魁星阁(大河寺)。清朝末年,大河街集市曾经出现茶商云集,销售异常兴隆的景象,澜沧江西岸地区最早的茶会,评茶、品茶、斗茶等场景就出现在这里。魁星阁有一名博学多才、有正义感的道长蔡瑞昌,他协助当地政府管理集市秩序,调解纠纷,主持茶会和评茶、品茶、斗茶活动。106岁的蔡瑞昌道长于1957年去世,随着他的去世和人民公社化、“大跃进”的开始,曾辉煌一时的茶市和茶会活动也就此终结。


注:本文由中共云县县委党史研究室四级调研员、临沧市社科联专家孟锡宏整理于2025年4月8日。文章撰写查阅了清朝雍正年间、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顺宁府志》,1982年版《云县志》、1991年版《云县志》等史志资料。参阅了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唐朝陆羽所著的《茶经》,以及李叶所著的《茶经》等书籍资料。


编辑:向芯瑶

校对:林望

审稿:余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