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北纬30度地理标志官方网站官网!

高质量发展“县”在进行时|县域发展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3-09-13 16:19:55 人气:188

来源:新华网官网

县域兴衰关系着发展全局,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新一季“思客讲堂·党校公开课”推出《以“理”服人丨高质量发展“县”在进行时》,八位党校青年教师带你解锁中国县域发展的“韧性密码”。本期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讲师孙生阳,讲述县域发展如何做好“土特产”这篇文章。

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的孙生阳。

  “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一颗小小的荔枝,不仅在1000多年前,就得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点赞”,而且在今天,更是成为了广东省茂名市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振兴果”。现如今,茂名市的荔枝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39万亩,全球每5颗荔枝,就有1颗产自茂名。数字背后,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甜和美。

  我们来看位于茂名(市)高州市根子镇的柏桥村。柏桥村不仅拥有20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而且还是广东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靠着荔枝种植,柏桥村发展了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022年,柏桥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5.1万元,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

  一颗小小的荔枝,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茂名荔枝“荔”久弥新、“荔”量无穷的背后,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了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是“荔枝之乡”,发展荔枝种植有特色有优势,是促进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举措,农村特色产业前景广阔。

  为什么要把发展乡村产业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呢?从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来看,如果乡村只发展种养业,而把第二、第三产业都放在城市的话,那么农业就会一直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底端,农民就会一直处在收入分配金字塔的底部,农村就会一直停留在人才、技术、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配置的洼地。因此,只有通过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才能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才能让农民增收又致富、才能让农村安居又乐业。但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是需要具体抓手的。在去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地推动产业振兴,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这里的“土特产”讲的是什么呢?

  “土”讲的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随着时代发展,我们需要去重新审视乡村价值。现如今,乡村不再是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还有重要的生态涵养功能,令人向往的休闲观光功能,独具魅力的文化体验功能。人们越来越向往美丽的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农家美食,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慢生活正在成为一种新时尚。

  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特点的变化,乡村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日益得到凸显。我们来看贵州省遵义市的花茂村“变形记”。曾几何时,这里还是一个“百废待兴”的贫困村,过去叫作“荒茅田”,意思是贫困、荒芜的地方。但是,花茂村群众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基于一方水土,开发乡土资源,让小村庄迸发出了大能量。比如,有的村民依托当地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从事旅游观光和休闲农业,使田园变成了公园;有的村民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农家乐,使农房变成了客房;还有的村民传承创新制陶技艺,将“制陶”与“卖陶”相结合,将劳作变成了体验。花茂村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游客,而且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业和创业平台。过去,4000多人的花茂村,有2000人在外打工;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选择回到家乡,“在家就业就是好,还能照顾老和小”,已经成为当地村民的一句口头禅,而花茂村“花繁叶茂”的村名寓意也是更加名副其实。

  “特”讲的是突出地域特点,体现当地风情。我国幅员辽阔,从南海礁屿到北国山麓,从东方沃野到西部高原,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气候、土壤、水源资源,蕴含着潜在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发展乡村产业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在产品选择上找准“特”的定位。比如高州市的荔枝、柞水县的木耳、云州区的黄花等特色农产品,就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和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些特色农产品发展经验的话,就是“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

  我们来看革命老区延安的苹果种植之路。2016年10月,我和我的博士生导师一起到延安调研苹果种植,当时之所以选择延安作为我们一个调查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延安凭借当地适宜的气候、光照、纬度、海拔等自然条件,大力发展苹果种植,是我国苹果的优生区和主产区。苹果在延安“安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期,上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延安自然科学院引入苹果苗木;七年后,当地一位村民又用毛驴从外地驮回了200棵苹果苗木,这位村民还编了一首打油诗,这首诗是这样念的,“要想富,先栽树,苹果树,摇钱树”。今天,这位村民的打油诗已经成为了延安苹果种植产业的真实写照。现如今,延安苹果的栽植面积已经达到331万亩,年产400万吨,占全国的九分之一,陕西的三分之一。一颗小小的苹果,不仅辐射带动当地农民80多万人,而且苹果种植收入占到了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为延安大大小小的乡村带来了实惠。

  “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我们发展乡村产业,不仅要做足“土”的文章,找准“特”的定位,更要延长“产”的链条,解决乡村产业规模小、布局散、链条短的问题。

  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中国食用菌之都”宁德市古田县。这一位于福建省的传统农业大县,靠着食用菌种植,创造了三个“70%”的骄人成绩。这三个“70%”分别是:“全县70%的农业生产总值来自于食用菌产业、70%的农村劳动力涉足食用菌产业、70%的农民收入来源于食用菌产业”。取得这一骄人成绩背后的成功密码,就在于古田县推动食用菌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生产端,古田县通过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打造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集约化经营的“县域工厂化”模式,解决小农户“一家一户办不了或者办起来不划算”的生产难题;在加工端,古田县推行食用菌鲜品烘干全托管,农户只需要把鲜品送到烘干厂,就能完成烘干加工,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效率;在销售端,古田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市场营销网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公用品牌,开拓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现如今,古田县的食用菌产业,特别是人工栽培银耳,已经占据了全国95%、世界90%的市场份额。

  我们发展乡村产业不仅要找准“土特产”,更要让农民挑上“金扁担”。我们都知道,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这决定了我们发展乡村产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要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把产业发展的成果最终落脚到农民增收上来。

  要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创造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机会。目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存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非农产业的25.3%;另一方面,则与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不充分有关。换句话说,就是农民在农村除了种地不好找到工作。因此,在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发展那些比较优势明显、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乡村产业,让农民在县域内就能够找到工作,实现就近就业、就地致富。比如近年来很多景区,就凭借旺盛的人气,带动文旅商品开发、农特产品销售,景区就成为了周边农民就业的新选择。据了解,重庆市的一家景区,就招收170余名村民从事旅游服务,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办餐饮、住宿等市场主体30多家,带动年营收150万元。

  但是,我们在把乡村产业“蛋糕”做大的同时,如何分好“蛋糕”呢?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收益分享模式,让更多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实践表明,在农业产业的升级过程中,往往规模会越来越大、用工会越来越少、农民的参与程度会越来越低,这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要把握好度,不能忘了农民这一头,更不能富了老板、忘了老乡。近年来,一些地方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农村“三变”改革,尽可能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比如山东省的一个村庄,就通过合作社的方式流转村内土地,把土地变成股权,让农民成为股东。这样一来,农民既能够享受规模经营带来的分红,又能够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增加一份收入。总之,就是要在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的同时,让更多农民能够分享产业发展的成果,踏踏实实地挑上“金扁担”。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旺,则乡村旺。让我们再回到开篇的那颗“小荔枝”。荔枝虽小,但是“土特产+金扁担”却让“小荔枝”成为了大大的产业“振兴果”。

  我们发展乡村产业,不仅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需要,也是实现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靠着发展乡村产业,实现了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今天,我们仍然要靠着发展乡村产业,带领全国1800多个县和县级市以及近5亿农民,开创更加美好的生活和未来!